close

  今日論衡之公民問政
  □伊歌
  國家統計局昨天發佈去年的“經濟成績單”,其中最矚目的是國內生產總值(GDP)增長7.7%,雖與上年持平,也高於7.5%的預期目標,但仍引發“憂大於喜”、“今年的基本壓力還是增速放緩”等悲觀論調。
  比起前些年動輒兩位數的增長數度,7.7%確實速度偏低;但與其他經濟體比較,則是令人艷羡的速度。更何況,“十二五規劃”的GDP增長率預期是7%,無論如何都不應推導出悲觀的結論。正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說:“經濟增長7.7%,物價控制在2.6%,這樣一個搭配是非常不容易的,而且某種程度上在全球也是獨領風騷。”
  發展中經濟體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階段,必然會進入中速增長階段,這是已被世界經濟發展史反覆證明的規律。然而,在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,從官員到學者,從媒體到大眾,都已形成強烈的速度偏好;加上既有的官員考核機制的激勵,速度偏好很容易就演變為對GDP增長率的過度執著和極度敏感。隨之而來的是:為保增速不惜揠苗助長,放出天量信貸開出財政赤字;甚至為保增速竭澤而漁,透支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。
  時至今日,這種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。央行數據顯示,去年的社會融資規模為17.29萬億元,創出年度歷史最高水平,卻沒有換來創出歷史新高的GDP增長率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儘管去年的GDP增長率是近十多年來最低的,但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,超額完成全年目標。這兩個數據顯示,高投資未必就會帶來高增長,就業增長也未必只能靠GDP來拉動。
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比比皆是,人為制定增長的硬指標並使之神聖化,既不現實更不可行,大多數市場經濟體也只有預測或預期目標。全國各地正陸續召開“兩會”,據不完全統計,內蒙古、貴州、陝西等14個省份並未完成去年的GDP增長目標;與去年相比,有19個省市下調今年的GDP增長目標,有5個省市則與去年持平;廣東則在連續兩年調低目標後,今年又調高了0.5%,與去年8.5%的實際增幅持平。由此可見,所謂預期目標不能視為硬指標,更不能成為“一切為了增長,增長就是一切”的理由和根據。
  我國幅員遼闊,人口眾多,各地資源稟賦、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,甚至經濟周期也有先後差異;因此,追求GDP增長率的“同步”,或相互之間比拼增長率,都有悖於市場規律,亦非實事求是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強調:“再也不能簡單地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。”
  如果說,以GDP增長率論英雄,是單項考核的“經濟增長錦標賽”;那麼,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,則應是綜合考核的“科學發展運動會”。這必然要求從官員、學者到媒體、大眾都要逐步擯棄速度偏好,轉向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。對於官員的考核,習近平認為:“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,既看發展又看基礎,既看顯績又看潛績,把民生改善、社會進步、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。”
  伊歌  (原標題:對GDP增長7.7%不應“悲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k34jkuf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